台北大沟溪是在台北市“总合治水”理念下规划建设的,其体现了“上游保水、中游减洪、下游防洪”的理念。其位于台北市内湖区大湖公园上游,是一条自然保有生态环境的溪沟,流路自白石湖山区,经大湖山庄街的箱涵下水道汇入大湖公园,全长约3500 m,集水面积约340 hm2,上游两岸多为次生林,下游则以农业利用为主。台北市内湖区的大湖山庄街曾饱受大雨威胁,大沟溪也常因大雨导致洪水宣泄不及,造成溪沟沿岸冲刷,带来土石流灾害,居民怨声载道。
经过12年的总合治水策略“治疗”后,不仅摆脱淹水梦魔,更成为地区生态指标。在大沟溪处修建调洪沉砂池,并打造结合防洪、治水、亲水的“大沟溪生态治水园区”,成为众多城市治水学习的范本。
大沟溪位置
亮点措施
大沟溪以生态工程施作,采用天然块石作表面多孔化处理及植生绿化,以避免工程构造物对环境造成冲击及破坏。另亦利用跌水工、固床工等构造物来降低河床落差,减缓溪水流速,保护两岸护岸基脚并蓄积溪水,营造水域生物生存繁衍的栖息空间。
1.以生态工法修建
2007年温妮台风及2011年纳莉台风时,因上游集水区突然加大尖峰入流量,且下游雨水下水道未能及时宣泄,造成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受损。为改善水患问题,台北市规划大湖山庄街底北端大沟溪与地下箱涵衔接处,兴建大沟溪滞洪池,以达滞延山区洪水及拦截泥沙之功能。该滞洪池2008年启用,迄今已使用超过6 年。空间规划包括亲水活动区及防洪调节区,除了带来之效益的调洪沉砂外,亦提供一休闲游憩生态亲水空间,设有亲水步道及分洪水道。大沟溪滞洪池水路与下游大湖公园滞洪池连接,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的滞蓄洪系统,其具备的自动蓄水、退水机制能有效降低台洪时期的河川尖峰流量。
2.兴建滞洪池
大沟溪生态滞洪池及周边情况
大沟溪经过“近自然工法”整治后,大沟溪区域内具有急、缓、深、浅等流水形态,地理位置处于上游,水质清澈,污染物少,栖地较为多样化,滨溪植被亦保存了多样化及完整性,栖地环境相对较为自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吸引野鸟、蝴蝶停留,提供居民凉爽休憩亲水空间。发现了5 科12 种234 尾鱼类及虾类,如台湾石鱼宾、台湾马口鱼等台湾特有种鱼类,及平颌鱲、鲤鱼、日本鲫、尼罗口孵鱼、吉利慈鲷、巴西珠母丽鱼及琵琶鼠等鱼类;鸟类调查共发现14 科20 种84 只次,如矶鹬、黄头鹭、小白鹭及在台湾列为保育类鸟种的台湾蓝鹊。可知该区生态相当丰富,此生态滞洪池不仅提供防洪功能,同时具有生态保护、景观品质、休闲游憩等多重用途。
治理效果
大沟溪
假设把整个城市当做一片海,应当是许多小的地方都可以把水储存下来,而不是全部进入到系统里面,否则系统一定接受不了。在市区里建设调节池的作用就类似于此。
位于台北内湖的大沟溪生态治水公园,依据地势巧妙设计,平日里是广受市民欢迎的野餐、休闲公园,遇到暴雨则挂上警示牌谢绝民众进入,瞬间变成一个储水空间,蓄水在降雨结束后2至3个小时内慢慢退掉,产生的淤泥和污水也只需做简单的处理。这一创新曾经还获得了“全球卓越建设奖银牌奖”
大沟溪除了调节洪峰及沉砂功能外,并兼具景观、生态及亲山、亲水等休闲功能,已经成为台北市的一大名片。
上海欧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河湖治理设备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河湖治理设备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