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池州来看‘海’”——这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城市建设之“痛”。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内涝,是困扰安徽省池州市城市发展的老大难。如果城市能像一块巨大的海绵,雨水下来后迅速被吸收,想用时又能“挤”出来,那该有多好,这样的愿景将在池州海绵城市示范区逐步实现。
日前,在财政部组织的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中,池州与另外15个城市成功入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功能一种形象的表述,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池州是我国第一批生态经济示范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中心城区“三山三河三湖”交相辉映,具有天然的海绵城市架构;“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格局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极佳的生态本底;城市发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历史文脉。
“池州可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构建城市建设新模式,实现规划、建设和管理统一协调。”池州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池州融资环境良好,海绵城市项目符合赤道银行规则,属于银行支持重点,社会资本进入顺畅,可以直接利用民间资金。全国首个正式签约实施的PPP示范项目池州市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被业界喻为‘池州模式’。”
据介绍,池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对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有力推进。已有工作基础良好,池州市城市发展坚持“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恢复城市已有湖塘沟渠。总体规划及大部分相关专项规划已完成,已进行相关规划编制报批,并在防涝综合规划、绿地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中都落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如何规划建设?池州海绵城市示范区将按照“点、线、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选择,“块”选取老城区+天堂湖新区,并根据用地类型整合为44个区块;“线”覆盖清溪河沿线区域;“点”选取南湖湿地、白沙湿地、洪圩湿地工程、备用水源项目等,形成以“块”为中心,覆盖“线”,带动“点”的体系,建设面积共计18.5平方公里,以充分彰显池州市水环境保护特色,保证示范区的典型性和多样性。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池州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具体来说,“渗、滞、蓄、净、用、排”这“6字箴言”,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措施。
根据水面率高、水质良好、不透水地面比例高、内涝问题突出等特点,池州市适用措施优先应用“净”,综合应用“渗”“滞”“蓄”“排”,适当应用“用”。建设任务围绕建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城市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等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七大类工程,总计55个重点工程项目。基于“重点优先、以点带面、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2015年,计划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重点项目设计工作、并同步推进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等;2016年,计划完成36个重点项目建设;2017年,计划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并进行重点项目的运营,建设项目总投入近110亿元,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投入资金40.45亿元。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池州如何打造海绵城市?“一方面从我们自身需求出发,另一方面以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来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尤其是在建设规划修编中,全面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相关的技术概念。”池州市委书记、市长赵馨群表示,今后还将把积极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融入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中,落实到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
记者了解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是提高池州承载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全部工程建成后,将改善老旧小区环境,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部实施后,池州市年平均减免洪灾损失3650万元,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费203.13万元,土地增值效益2亿元,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增加4000余个相关工作岗位,源污染负荷消减率达到50%以上,城市内河水系达标率100%。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