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是促进民生改善、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这一主题,省政协组织各界别委员深入调研,开展界别协商,为防治水污染积极建言献策。
完善治理机制 形成治污合力
“保护农村水环境,需建立起符合当代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的机制。 ”民革安徽省委在调研中发现,原有保护农村水环境的机制和行动作用当前正在逐步降低,体现在治理政策不完善、治理主体缺失、治理资金较少、保护环境意识不足等方面。
民革安徽省委认为,水环境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统筹管理、统筹建设、统筹规划。要摒弃二元化的城乡治理环境格局,对城乡环境治理进行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从宏观上对环保资源的配置数量与方向进行调整,为农村建设配置更多的环保设施。同时,将现有的环保机构延伸到农村,向农村派遣业务精、技术高的环保人员,让城乡实现一体化领导。加大对企业污染、面源污染、三废污染的治理力度,开展城乡一体化水环境治理行动。 “城乡统筹治理水环境机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协调利益的平衡机制,促进环境治理市场化运行。 ”民革安徽省委表示,农村水环境治理主体包括农村居民、工业企业、环境治理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等。在平衡利益机制下政府是治理的监管者,要在政策和法律方面为治理水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政策环境。工业企业是导致农村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应向其收取费用以限制其行为,在居民监督和政府管理下,根据其污染物质量和数量征收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农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享用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可以采取教育和经济方式转变其行为,提高其保护水环境的意识,监督工业企业的污染行为。
提升科技水平 控制面源污染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农村水环境污染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农工党安徽省委通过调研发现,现阶段我省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污染防治配套设施不完善,农村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我省农民身体健康安全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此,农工党安徽省委建议,依靠严格管理和科技进步发展农业,引导农民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各级农科站要开发、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有机农药的使用量,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改善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增加有机复合肥的施用,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的施用;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减轻面源污染;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争取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劳动力,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我省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在运行成本控制、费用收集、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归根到底是由于处理工艺选择不当。 ”农工党安徽省委建议,在对我省农村生活污水状况及水污染现状调查,以及探寻省内适于广泛推广的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工艺参数总结和优化。研究并推荐能够适合我省不同分区实际污水处理的典型工艺,并建立相应的示范工程与配套的工艺适宜性评估体系。
支持创新发展 打造产业平台
“我省水污染治理装备产业产值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拳头产品和企业数较少,存在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化效应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短板,尚未形成实力较强的环保产业制造基地。 ”在民盟安徽省委看来,“十三五”时期我省应抢抓机遇,着力壮大水污染治理装备产业,以环保产业的振兴促进“生态强省”建设。
民盟安徽省委建议,依托我省现有环保装备制造业研发平台及科研实力,集聚优势资源,打造水污染治理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水污染治理环保产业研究院和技术中心,出台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和环保人才培训计划,并设立科技开发项目和奖励基金。政府组织制定重点技术和产品开发攻关项目清单,设立或增加技术开发专项资金和基金,通过政府资金支持与引导,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环保整体解决方案进行关键技术和平台研发。 “实施环保企业‘强体’‘转身’‘引凤’三大工程,可以有效促进水污染治理等环保产业的跨越发展。 ”民盟安徽省委提出,对现有水污染治理等环保企业实施“强体”工程,促使现有规模以上水污染治理企业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企业围绕重点领域或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链环节,创建核心竞争力,围绕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产业联盟。对本地潜在环保企业实施“转身”工程,鼓励本地其他行业的企业以技术、资本、产品、服务等方式或渠道进入水污染治理环保产业领域,在税收、财政、产业或技术政策上给予扶持。对外来环保企业实施“引凤”工程,重点吸引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吸引外地优势企业来我省设立分院或分公司,与本地企业建立合资或合营公司等。
科学依法监测 保护地下水源
地下水是保障生产、生活需要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做好地下水的监测,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为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服务、为城市建立后备水源地提供重要数据、为防治地质灾害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技术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实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
调研数据表明,我省目前地下水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出现了从点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上扩散,从浅层向深层渗透,从城市向周边蔓延的情况。近年来,我省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与完善了相关法规,加大了水源地、超采区以及潜在污染源防治等工程投入力度,并初见成效。但九三学社安徽省委调研发现,由于对地下水监测手段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导致地下水监测网对水质监测的控制程度不够,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现状、污染趋势分析等缺乏有效和足够的数据支撑,出现地下水污染应急响应预警缺乏、执法依据不足、工程投入效益不能最大化等问题。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建议,从系统防治地下水污染、加强地下水供水安全监测出发,引入高新技术,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强地下水监测手段建设,为及时监测预警、有效管控执法以及合理的工程投入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撑,从而达到科学决策、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建设高标准评价体系,严控水污染。加大地下水面源类污染控制工程的投入力度,借鉴发达国家地下水污染处理先进技术,控制地下水进一步污染。加强地下水污染评价工作的研究,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解决目前因地下水污染评价工作不规范、评价标准和方法不统一,导致评价结果不客观准确、更无法对各地进行横向对比的问题。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