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城市不论规模大小,有水则灵,水可以滋养城市、孕育文化,也可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但此处的水,必是纯洁、干净的,是无色无味的,是可以让人亲近的,是可以在炎炎烈日下散发沁凉之意的……
若将镜头转向当下的城市水体,我们会发现,一些城市水体尤其是中小城市水体,在城市增长和繁荣的进程中,接纳了太多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超出自净能力的污染使河水不再清澈,甚至颜色发黑,并散发恶臭。
事实上,此类“黑臭水体”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中已有记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中期的英国泰晤士河。上世纪70年代,流经重工业区的德国莱茵河,以及美国芝加哥河、特拉华河等,也曾因污染严重而常年黑臭……
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曾撰文指出,我国河流黑臭现象最早出现在上海苏州河,随后南京的秦淮河、苏州的外城河、武汉的黄孝河和宁波的内河等。近几十年来,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黑臭水体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剧,尤其是流经繁华区域的水体。
各大流域的二级与三级支流的黑臭问题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如淮河,2014年国家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数据表明,干流水质全年都在Ⅳ类水以上,但主要支流的劣Ⅴ类水体超过23%;在各大水系中海河的劣Ⅴ类水质程度最高,国控断面监测数据表明,干流劣Ⅴ类达37%、支流劣Ⅴ类达44%。
环保部提供的“水十条”解读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垃圾河、黑臭河共计1.2万公里,约占总长度的10%;江苏省城市黑臭水体约占河道总数的20%;河南18个城市有34条黑臭河流,占河流总数的56.7%;广州市黑臭水体约135个,占河涌总数的58.7%。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对黑臭水体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根据“水十条”,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这被誉为“水十条”最严指标,也是与民众生活最贴近的指标。城镇“黑臭水体”也由此成为“水十条”的最亮看点。
牵头承担“水十条”部分编制工作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曾表示,过去水治理规划抓大江大河比较多,而这次“水十条”把城镇黑臭水体作为攻坚重点,体现大小并重,知难而进的思路。他说,“城镇黑臭水体治理是‘水十条’中最难的内容,治理好与坏主要由老百姓评判。”
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如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等省市已陆续打响了城市“黑臭治理”的攻坚战。
在“亲水”的最佳季节里,本刊将推出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黑臭水体”专题,并记录那些“去除黑臭、恢复灵气”的治水故事。
核心摘要
龙道河是北京市“母亲河”——温榆河的支流,位于顺义区罗马湖附近。温榆河畔在几十年前曾堪称北京的鱼米之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龙道河却成了“黑臭河”。而对于龙道河的黑臭治理,顺义区政府曾投入巨资,两度治理,但并未根本解决,目前,顺义区区长已亲自“挂帅”,担任“河长”,并启动了对龙道河的第三次治理。
本报记者 陆宇
实习记者 杨冰柯 北京报道
“黑臭水体”治理成为了本年度水环境领域的最大热点。
4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水十条”)对“黑臭水体”治理提出明确目标: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对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当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2014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指出,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城市下游河道水污染严重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北京郊区一些河流,如龙道河、清河、萧太后河、北小河、凉水河,以及海淀西北旺、顺义新国展西侧等多条不知名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
其中,龙道河是北京市“母亲河”——温榆河的支流,位于顺义区罗马湖附近。按照顺义区水务局的描述,它起源于温榆河,向东1400米后转向东南流入罗马湖,继续向东约370米后折向南,穿过火沙路,在新国展东侧百余米处又重新汇入温榆河。
温榆河畔在几十年前曾堪称北京的鱼米之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温榆河却逐渐成为了北京市的排水河道,北京环保局多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温榆河水质常年保持在劣Ⅴ类。
正因如此,龙道河上游的罗马湖才设置了两道闸口:一道阻隔温榆河,避免湖水变差;另一道阻隔龙道河,防止湖水下泄。至此,龙道河彻底失去了水源供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沿河徒步考察发现,龙道河所谓的河水供给完全来自两岸的15个排污管道,管道中排出的污水颜色各异,大致包括黑、黄、白。全长6.7公里的污水夹杂着腐败动植物和垃圾,并散发阵阵恶臭。
而对于龙道河的黑臭治理,顺义区政府曾投入巨资,两度治理,但由于效果反复,目前,顺义区区长已亲自“挂帅”,担任“河长”,并启动了对龙道河的第三次治理。
曾经鱼米乡 今日黑臭河
据民间组织志愿者张祥引述一位后沙峪常住居民的回忆称,龙道河属人工开挖的灌溉渠,为了种植水稻等作物,农民从温榆河引水龙道河,而那时的温榆河水质极佳。
随着经济的发展,温榆河逐渐成为北京市的排水河道,河水已几乎没有天然水源,而是再生水及污水直排,北京环保局多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温榆河水质常年保持在劣Ⅴ类。
正因如此,龙道河上游的罗马湖才设置了两道闸口:一道阻隔温榆河,避免湖水变差;另一道阻隔龙道河,防止湖水下泄。至此,龙道河彻底失去了水源供给。
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龙道河两岸的房地产以及附近的空港工业开发区相继开发,产生大量生活、工业污水,据名都园多位业主反映:“本应配套的地下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并未如期建设,取而代之的却是伸向龙道河的10多根排污管道。”
龙道河两侧的十五个排污口倾泻的污水成为了龙道河的供给水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实地走访发现,龙道河的污水来源较为复杂,包括生活、工业和农业污水。
罗马湖南侧火沙路旁的第一排水口连接着一条数公里长的排水渠,沿排水渠向上游可追溯到一大片苗木种植基地,这些没有名字的苗木大棚为龙道河贡献了第一股水源。
沿龙道河向南1公里,在龙道河桥下,即出现了整条河道中水量最大的排污口,乳白色的污水滚滚而出,由于水量较大,龙道河的水面在此处开始变宽,并散发恶臭。
污水甚至影响了岸边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的招生,“现在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了,蚊子太多。”附近的居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河水向下游,经中粮祥云小区后,进入莱蒙湖与名都园别墅区之间,10多个排污口的污水在这里汇集成深黑、惨绿色,并漂浮着成堆的垃圾,最近处距离河水仅有10米左右。
黑臭的河水也影响了沿岸的居民生活,名都园业主谷小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每天过着不敢开窗的生活,在小区里锻炼还得带上口罩。”谷小卫是北京市京悦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小区居民都叫他谷律师。
据谷小卫称,龙道河的排污口已经比几年前少了,“曾经一座岸边的养猪场常年向河中排放黄色的污水,这分明是猪的粪便,后来这座养猪场关闭后才停止了排污。”
据附近居民介绍,龙道河的污水来源不止这十五个排污口,实际上,如遇到周边施工,废水也会临时排入河道。
2011年,天竺地区部分村落实施市政工程,据《天竺挂账村外部市政配套工程(安宁大街)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述:“项目施工期污水排入龙道沟的排放口上游500米,下游1000米以及管线的沿线范围内。”
巨资投入 两度治理
面对龙道河日益严重的黑臭污水,顺义区政府相继在2009年和2013年投入巨资,两次治理。
2009年,顺义区启动“空港新城龙道河生态治理工程”,工程计划书显示,“施工内容具体包括河道清表、围堰及排水、河道清淤、砌石挡墙砌筑。”
2010年4月,新华网北京频道特别为本次治理工程进行了报道,从报道中可以看出,龙道河生态治理工程主要为清淤、拆除、修坝和截污:“火沙路至天北桥段河道清淤共计2250米;完成吉祥闸及罗锅桥拆除;新建钢坝闸;完成安化街至新国展截污管线903米,浆砌石挡墙等。”
与此同时,顺义区政府还将龙道河治理列入了“顺义区‘十二五’水务发展规划”。
对于此次治理,多位被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治理河水污染,最根本的是堵住污水排放口,但这次治理只截污了个别管线,其余排污口照常排放污水。”
治标难治本的工程注定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于是,三年后,顺义区启动了对龙道河的第二次治理。
2013年,顺义区政府印发《顺义区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根据通知,此次治理的主要内容是美化河岸。
《顺义区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记载,“以龙道河、方氏渠、蔡家河为试点,两侧建设30米宽的绿化带,实施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建设乡村滨水生态公园。”
而对于排污管线则几乎只字未提,只是强调:“区环保局负责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加强污染源监管,确保入河口水质达标;负责开展跨镇河道断面水质考核工作。区水务局负责涉水项目行业监管;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加强行业监督指导;负责区属水利工程水毁修复、立交桥积水点雨水泵站改造、雨污水管线改造等。”
第二次治理的成果目前仍可看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沿河走访发现,从龙道河中游的中粮祥云小区开始,河岸绿化和步道修建完成情况良好,河堤斜坡和平顶分别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木和花草;沿河步道在河道两侧均有修建,有完整护栏,有台阶上下,且相隔不远还会有坡道以方便推车行走。但由于河水感观极差以及弥漫的恶臭,滨河公园和步行道空无一人。
对于两次治理的效果,谷小卫和张祥这样评价:“治河不治污,治案不治水,治标不治本。这种治理很快就会反弹。”
顺义区政府没有对外公布两次治理的花销,但据多位人士转述顺义区水务局负责人的说法,两次治理总共花费了1.5亿元。“此外,为了引罗马湖水冲刷龙道河,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总共花了1万元水费。”谷小卫说。
双河长制 多方参与
在政府主导治理龙道河的同时,两岸居民也自发开展消除黑臭的活动,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群孩子。
ISB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师生在看到龙道河的污染后,决定自己动手。ISB的学生来自中国富裕家庭和国际友人的子女。学生们自发成立了GREEN KEEPER(绿色保持)环保项目组,共有20多位学生签名。
治理的第一步工作是化验污水成分。出人意料的是,一群看似不专业的学生比中国的大多数环保组织更加专业。
一般而言,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在取水样时,往往使用矿泉水瓶,然后送至实验室检测,而孩子们使用了更加专业的水样容器,并配备了保温箱。
取水的方式也颇为讲究,两组人分列河的两岸,连续几天取样,并须在24小时之内将其送至公认最为权威的实验室检测。
拿到化验结果后,学生们送到顺义区环保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与此同时,将检测结果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往全球300多个水处理公司,以寻求解决方案。
在一家日本水处理公司的帮助下,学生们比较了化学、生物、物理三种治理方案后,结合龙道河水量小、流动性差、污染物浓的实际情况后,最终得出了物理治理方法:清除河中淤泥,封住污水口,建设污水排放管线,罗马湖放水,使其变为自然河流。
为了减少河水中的垃圾,学生们及其父母在2013年和2014年,两次发起河岸捡垃圾活动,今年的捡垃圾活动即将在9月份举行,并计划募集500万元治理经费。
除此之外,沿岸小区的业主们还自发建立了“龙道河环保群”。还有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帮助居民,增进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龙道河沿岸居民致卢映川区长的公开信”中有如下表述,“此地居民致电水务,水务必推责于环保,而环保又必推卸于京都,如此太极手法,竟从未更新,乐此不疲。”卢映川现任顺义区区长。
顺义区水务局于今年两次接待居民代表,并接受了居民邀请卢映川担任龙道河河长的请求,在回复信中顺义区水务局写道:“2015年5月4日,卢映川同志带领相关部门到龙道河现场调研,了解相关情况后,卢映川同志明确表示,‘对民间志愿者当河长的提议非常赞同,同时他提出要当好咱们的河长’,将尽快制定解决方案治理污染,并接受百姓监督……”
至此,龙道河同时上任了“民间河长”与“政府河长”,其中,民间河长由民间志愿者担任,政府河长由顺义区区长亲自挂帅。
再度治理 一年期限
顺义区政府向居民承诺了一年期的治理期限。
根据2015年5月12日,顺义区环保局官网公布的 “卢映川近日调研龙道河排污情况”的新闻稿件,卢映川要求,调查清楚入河污水来源,制定解决方案;以1年为完成期限,接受群众监督;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约谈;以及年底完成全区205处河道排污口治理任务等。
此次治理的具体方案和时间表尚未公布,但仅从内容来看,与前两次相比,重点已开始转向污染源。
一位顺义区水务局官员透露, “领导很重视龙道河治理,但治理存在的制约因素较多,进展不太快。据我了解,临时污水处理站的选址用地、配电、资金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和落实。”
2015年7月8日,上述官员表示:“龙道河治污取得了重大进展,治理方案初步确定为截污并引温入潮。”这里的“温”和“潮”,分别是温榆河和潮白河的简称。
新方案立刻受到了居民的热议,“温榆河是北京市的排水渠,水质常年劣Ⅴ类,而潮白河入密云水库,是北京市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Ⅱ类,引温入潮势必污染北京的饮用水水源地。再有,如罗马湖的水闸不打开,龙道河与温榆河并不能连通。”
在居民及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晓霞博士看来,龙道河的治理应禁止污水直排,建设地下排水管网,统一接入污水处理厂,再打开罗马湖水闸,使龙道河重新与温榆河连通。
专业人士的看法与居民近似。
北京市碧水源公司副总裁何愿平在得知龙道河情况后给出的方案是,建设地下污水管网,将污水收集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合格后,排入温榆河。“目前国内一些环境治理公司的水处理技术,已经可以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或Ⅳ类。”何愿平强调。
事实上,抛开具体的治理方案,对于河道污水直排问题,2015年发布的新《环保法》已经加重了非法排污的处罚力度,按照新《环保法》第59条的规定:“环保局应责令违法排放污染者改正并罚款,拒不改正的,按日连续处罚。”
此外,配套建设市政污水设施的要求也明确写入了新《环保法》,其第5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虽然顺义区水务局、环保局一直未公布龙道河污水排放量和排污单位名单,更未发布过处罚决定。但谷小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政府部门曾约谈过天竺房地产公司”,但天竺公司负责供应其所住小区的热水。
进行时:污与治的博弈
龙道河污染与治理的博弈仍在进行中,事实上,龙道河的污染和治理也只是中国黑臭水体的一个样本。
龙道河本是种植水稻等作物的鱼米之乡,但受经济因素驱动,两岸陆续开发了大片房地产项目和空港工业区,人口的迅速增加带来了周边学校、商业等配套设施蜂拥而至,在此过程中,污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根本性转变。
但本应配套的地下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却未能及时跟上,致使生活、工业污水直排河道。按照环保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抉择中往往更加注重前者,在工作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漏洞。治理资金的不到位则更是延缓了相关治理措施的落实。
2015年中国黑臭水体的治理首次被提上了中央政府的日程。
4月16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计划在2017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的要求则更高:在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
虽然具体治理细则目前还未出台。环保部污染防治司饮用水处处长石效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主管部门还将进一步出台黑臭水体治理的实施细则,包括哪些水体属于黑臭水体、治理到什么程度算消除、如何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公众如何参与等一系列内容。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高级工程师钟晓红看来,城镇直排污水是产生黑臭水体的主要原因。
在水十条发布当日,北京市环保局水和生态处处长韩永岐在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要消灭劣五类水体的难度非常大,目前本市的污水处理率在85%左右。北京将采取初期雨水收集治理、再生水循环利用等措施,使水流动起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以及城市河道水质循环。污水利用的相关工程今年年内将基本完成,实现整体循环。
韩永岐还指出,近十年来北京劣五类水体大约占45%,根据北京市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规划,大的原则是“保上游,治下游”,要总体把污水处理能力提高,这样才能保证污水不进河道。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