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并没有被邀请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未被邀请的,还有水利部派出的长江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建军感受到的,是建言环境的改变。“以前这事儿挺敏感的,现在中央是支持这种讨论和建言。”
2016年伊始,长江重新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关注的关键词,而这一关键词的释义,已非以往的“黄金水道”、“立体交通走廊”等,而是“修复生态”。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这也可能是长江最后的救赎。
当全国政协委员陈平平于2015年初完成这份“建设长江经济带勿忘水资源保护”的提案时,并没有想到国家对长江的顶层设计会在一年之后反转。而彼时,她感到多少有些不太合时宜。
“我的提案跟当时的大环境不太相符。当时关于长江问题的大环境就是大建设、大发展,这样的热情很高涨。”这位中科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是时,《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于2014年9月25日发布,提法多是“依托黄金水道”“立体交通走廊”等。
国务院支持文件出台后,沿江省份纷纷开始制定各自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以湖北省为例:国务院指导意见公布后,“湖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随即成立,《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11月初起草完成,并在次年6月发布。其中包括实施一批新的重大项目。
转折发生在2016年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发展定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从李冰治水时期,到当前修建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变化的是对长江流域的利用方式——从灌溉为主,服务农业;到发电为主,服务工业。时至今日,这条6300公里的黄金水道依然是国家经济的“重心所在”,长江流域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而由于承载了过大的经济体量,人们对长江的掠夺数倍于以往,母亲河已难再支撑。
“大保护”基调的确定使得长江站在历史变革点上,相关动作接踵而至。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而在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长江保护更是成为高频词,并将编制实施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列入2016年环保部工作的三件大事之一。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长江”亦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这样的变革来临后,我们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法律实践有了希望,感觉底气更足了。让我们觉得自己对长江的忧虑和国家层面是一样的。”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吕忠梅说。而从理念到具体政策、规划,2016年以来对长江的一系列重新定义,也被不少业内人士看作是母亲河“最后的救赎”。
风向变了
有关长江发展与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始终未曾中断,尤其是《指导意见》出台之后。这一国家层面战略构想的提法,促使陈平平等“保护派”决定将建议通过不同方式呈送决策层。
“国务院文件出台后,一些人感到大开发的机会来了,也有一些人意识到至少不应该仅仅只是开发。”吕忠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关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与建议,从国务院上述关于长江经济带的文件出台后,显著增多。”
“国务院2014年关于长江经济带的文件虽然也有一个部分讲到生态环境保护,但是比重不够。更多的是在讲经济发展。”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