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逐渐升高,各地蓝藻现象频发,蓝藻的暴发一再影响流域内的人民生活,对于蓝藻的治理却一直以来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后台留言询问蓝藻治理的人也越来越多,今天笔者结合实际情况来揭一揭蓝藻的底。那么,蓝藻是什么?它怎么变成危害的?怎样科学治理蓝藻?在蓝藻治理方面怎样才能避免走弯路呢?
最近,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地蓝藻现象频繁
蓝藻是对蓝藻门植物的笼统叫法,包括色球藻和藻殖段两纲。蓝藻是一种原始、古老的植物,除了含叶绿素a(不含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外,还含有藻胆素(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
因藻蓝素含量较大,因此细胞大多呈蓝绿色,故蓝藻又称蓝绿藻;又因为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有人也称蓝藻为“粘藻”。如太湖暴发蓝藻,水体黏稠、发臭,就与这蓝藻的胶质衣有关。
蓝藻在地球上生存了33亿~35亿年,目前,已知蓝藻有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淡水种类。除少数蓝藻能够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外,大部分蓝藻生存的温度在30℃~40℃之间。
不过,仅温度适宜并不会造成蓝藻暴发,水体中存在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且水体不流动,再加上适宜的温度,是造成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
蓝藻
蓝藻暴发时,会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带腥臭味的浮沫,被称为“水华”,也有人称为“绿潮”(以区别海洋发生以褐藻为主的“赤潮”)。“水华”的出现,会加剧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缺氧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毒素,是肝癌的重要诱因。这种毒素非常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饮用被蓝藻毒素污染的水源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第一,生物防治法。
蓝藻是淡水鱼类的食物,花鲢或白鲢每增长1公斤体重就能“消灭”40~50公斤蓝藻,因此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治理藻类,防止藻类暴发。从放鱼苗到捕捞上岸,一条鲢鱼一共能吃掉60公斤左右的蓝藻。有人测算,向太湖投入价值1亿元、大约2.8亿尾鲢鱼苗就可有效控制太湖蓝藻的发生。但是如果水华污染严重,鱼类无法生长,形不成大的种群,还是难以控制蓝藻大规模暴发。
第二,生物浮床法。
利用吸附藻类的植物和其他生物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量繁殖,从而建立生态平衡系统。在人工浮床上,用人工方法让水上长出美人蕉、水葫芦、旱伞草等等水生植物,既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因子,又可抑制蓝藻生长。
第三,机械捞法。
这是最原始和传统的办法,即用人力连水带藻一起捞出,在无锡水源口就是采取这个办法。为了提高速度,也有人发明了自动金属膜过滤器,在动力船缓慢行驶过程中,通过金属膜不停转动,把所有蓝藻都打捞上船,打捞速度是人工的上千倍,在打捞过程中,增加了絮凝、沉降、气浮、推流、收藻等多功能。优点是打捞彻底,缺点是对于大面积蓝藻治理仍难奏效。
蓝藻变身“有机肥”
第四、化学法。
即用化学药物杀灭,一般用硫酸铜。早期治理海洋赤潮也常用硫酸铜, 效果较好。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具有致畸性, 并引起饵料藻类的严重脱落;同时, 硫酸铜具有毒性, 会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 因此对化学灭藻应持谨慎态度。
第五、微生物菌除藻。
将活性污泥中的有益菌种进行菌群筛选、分离出来,喷雾干燥后获得高密度菌粉,再通过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附着到专利填料上,形成高效处理系统。在上海的试验显示:河道治理前水体呈暗黑色,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没有水生动植物生长。经过12 天治理,治理段水质明显改善,水体清澈无异味。
微生物菌剂结合解层太阳能曝气机
第六、高强磁灭藻。
即应用高强度磁场杀藻。有人发现,在磁场强度为3700高斯的高强磁水处理器的作用下,水体中藻类数量由50万个/mL降到5万个/mL,蓝藻基本消除;水体溶氧量和透明度分别由原来的2.40mg/L、1000px提高到7.20mg/L、1875px,水体质量明显改善。这个方法的缺陷是成本高,不能对大范围蓝藻进行处理。
第七、工程疏浚法。
即引入活水,如长江水,利用大水量将蓝藻连同发臭的湖水冲进海洋。特点是能够对大面积蓝藻进行治理,缺点是没有从根本上治理,是将污染转移到别的地方。不宜大规模提倡。
应当说,上述治理方法都是在末端上治理,是治标不治本的“下策”,滇池、太湖花费了几百亿治理污染,问题却依然存在,说明了人工治理措施的局限性很强。尽管采取以邻为壑的做法,引长江水冲洗太湖或巢湖,将污染一冲了之,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但那仅是将污染转移到近海而已,由蓝藻变成褐藻,由水华变成赤潮,最终污染没有治理,反而愈演愈烈。科学的治理措施是,下大决心,采取强有力措施,切断工业、生活污水、农田氮磷等污染源,使水体流动起来。待污染源中断后,尊重自然的选择,实行生态自我修复,仅辅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
本文未完待续,下期将从国外治理蓝藻、水华的成功做法,以及对策建议方面着手分析。
上海欧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河湖治理设备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河湖治理设备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