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两周年。该工程通水以来,已累计输水60.9亿立方米。河北省7个设区市建成南水北调地表水厂104座,沿线市县陆续用上了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指标的汉江水。而这条贯穿南北的“玉带”,也给沿线城市水环境注入了勃勃生机。
流过家门口的“河”,带来宜人新水景
石家庄元氏县姬村镇前营村村西,一条“玉带”沿村而过,这条“玉带”就是南水北调干渠的一部分。虽然河道两边都有围栏,但水流的到来还是给这个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
“生活了大半辈子,村边这可是有河了。”说起这条已经“相伴”两年的“河”,前营村村民邵大爷由衷地高兴。如今,每天早晨起来,他都会走到桥上遛弯、锻炼身体,远望水景。
自从通水后,村西“玉带”桥头就成了村民们聚集的大公园。“到了夏天的傍晚,这里的桥上特别热闹。”村民邵凯乾经常带着孩子到桥上观景,他说到,夏季,村民们吃了晚饭,就会约着到桥上坐着乘凉、聊天,一边看着水流,一边感受着宜人水景。“大家都觉得通水之后,这里空气变好了。”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以来,河北省有37个县市用上了“南水”,而这条贯穿南北的“玉带”更给途经城市“造就”出新的景观。
在邢台市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内碧波荡漾,水面之上,六座形态各异的景观桥是当地人经常光顾的地方。“虽然小区附近也有两个小公园,但公园里没水,还是不如这里好。”在中兴大街景观桥上,一位市民说,邢台是个缺水城市,穿城而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不仅让邢台人喝上长江水,还能观赏。
他一边驻足远望一边说,南水北调干渠如一条流动的“玉带”,而六座景观桥就是这“玉带”上的点缀,不仅沟通了两岸的交通,而且增加了城市的艺术气息,让牛城有了“灵动”的气质。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但能有效解决我省用水紧张问题,还能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别是优化水生态环境。”对此,曾有水利专家表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大部分渠段是明渠,主干线两侧将设保护区,并进行高标准的美化绿化。大量的绿地和水面,有效地调节了空气的温度、湿度,并且有效降低风沙和噪音的侵袭。“以石家庄为例,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石家庄市内将增加水面面积100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2000万平方米以上。”他说,这相当于给石家庄安装了天然“大空调”。
送来“活水”,南水北调激活城市水环境
三两游人在附近的水面嬉戏,远处的沙洲上,间或会有水鸟悠闲地飞来飞去……冬日的石家庄,如果蓝天、暖阳出现,就会吸引很多市民前往位于城市北部的滹沱河两岸,尽情享受醉人的自然水景。
受气候干旱的影响,作为石家庄的母亲河——滹沱河,曾一度断流。近年来,利用上游水库来水和南水北调充水试验等契机,几次向滹沱河生态补水,为干渴的滹沱河带来了生机。
不光是石家庄,数据统计显示,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两年来,多次向石家庄市滹沱河、邢台市七里河,以及滏阳河等河流生态补水,截至目前,累计达3000多万立方米。
“‘南水’的到来,成为沿线城市河流水源的重要补充,也让城市水环境焕发新生机。”对此,有专家表示,河北是个缺水的省份,从过去来看,由于我国工农业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用水量急增,导致不少河流的补给濒临中断。而现在通过南水北调补水、恢复河流沿岸生态环境等措施,让这些区域的缺水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提升了生态景观效果,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水环境。
用上“南水”,涵养起珍贵的地下水源
除直观感受到的水环境的改善外,还有看不到的生态效益正在拓展。
12月8日,在石家庄市栾城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地表水厂,南水北调原水干净清澈,源源不断地注入净水池,经过沉淀、过滤等工序后,输送到园区35家大型企业用户。
“目前,这家水厂的日供水量是六七千吨。”石家庄市栾城区水务局副局长温永果说,这家水厂自4月17日运行后,已经封闭了管网覆盖范围内的31眼自备井,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水位现在逐步回升。
今年,省政协将农工党河北省委提交的《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案,作为2016年1号提案办理。提案指出,近10年来,河北省生产生活年均用水量约200亿立方米,年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150亿立方米,如果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年缺水量约100亿立方米。我省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年均超采量59.6亿立方米,超采区总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平原区总面积的91%,形成了7个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地陷地裂、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而南水北调的水虽不直接用于农业和生态,但用于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水,以此置换出超采的地下水,使得农业灌溉和地下水生态间接受益。
10月27日,在省政协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协秘书长郭大建说,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扩大到9市115个县,2016年总投资87.12亿元,计划通过采取“节、引、蓄、调、管”等综合措施,到明年3月前累计形成农业压采能力22.3亿立方米。
郭大建表示,今年以来,我省超采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明显趋缓,深层地下水超采势头得到遏制,南水对缓解区域内水资源紧张状况,加强水资源保护,涵养地下水,改善水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之不易的“南水”,还让节水观念丝丝渗入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我省用水紧张问题,改善了沿线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同时,千里而来的“南水”,也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更多人的节水意识。在采访中,不少用上“南水”的居民都表示,南水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注意节水。
“南水来到这里多么不容易。”自从用上“长江水”,省会市民刘大妈特别珍惜每一滴“南水”,她指着厨房里沉淀的一盆水说,洗菜的水先拿来拖地,再用来冲厕所,绝对不能浪费。“现在日常生活中,不好的用水习惯非常多,比如洗脸的时候水龙头不关,洗澡前的凉水都直接浪费掉等等。”她说,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每滴水的来之不易,时刻绷紧节水这根弦。
而经常看新闻的张大爷说起“节水”更是头头是道。“南水北调的水不仅要补今天的缺口,增未来的容量,还要还历史的欠债,要通过水资源的增量,逐步减少地下水超采,将城市长期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退还。”张大爷说,所以,南水北调之水弥足珍贵,通水以后,更要加强节约用水。
对此,有水利专家也表示,“南水”来了,尽管水源得到补充,提供了水资源的增量,但水资源的增加不代表水资源的富足,沿线省市水资源紧张的现状仍然存在,用水仍不能“任性”。“南水北调是‘解渴’手段,节水才是关键。”专家说,要想真正补齐水资源不足的短板,要靠先进的节水技术、节水产业、节水农业以及节水意识,而通过先进技术、先进手段及先进观念“省”出的水,才是更为长远持久的活水源泉。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河北省受水区不断强化节水意识,有关部门和沿线地方政府在节约用水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关部门制定了“三条红线”、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措施,沿线各地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全民节水的良好氛围。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