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根据“水十条”,各地政府将加大力度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消灭黑臭水体,让碧水绕城,清水流淌,一直以来是黑龙江省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弯弯的河流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水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水环境就是改善民生。治理好百姓身边的水污染,还人民群众亲水的乐趣,就是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所在、民心所系。
全面推进城市内河治理,为百姓营造良好水生态宜居环境,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新常态下改善城市整体面貌,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从2009年开始,黑龙江省以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为契机,对松花江支流以及城市内河进行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开展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整治,相继完成了12条城市内河治理,治理河段总长度达180公里。
如今,部分河段重新拥有了清澈的河水,飞翔的江鸥。因此,黑龙江省对城市内河的治理和城市河流治污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昔日清河水变为“黑臭河”
由于黑龙江省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部分城市内河及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哈尔滨市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早在1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依靠松花江而建的小渔村,满语叫“阿勒锦”,意译为晒网场的意思。而“三沟一河”则像网线一样穿梭于晒网场之中。
“三沟一河”是哈尔滨市何家沟、马家沟、信义沟和阿什河的简称,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三沟一河”一直融入在哈尔滨人的生活里。由于哈尔滨人承袭沿水而居的习惯,松花江岸边成为居民稠密区,而“三沟一河”的沿岸,也成了人口聚居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之前,马家沟还是条清水河,时常有大人、小孩在这里捞鱼、游泳、抓蜻蜓等;而何家沟不仅清澈见底,还能摸到泥鳅;另外,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信义沟,每次下雨后,沟边总会飘着淡淡的青草香;作为松花江一级支流的阿什河,满语是“黄金水道”的意思,则象征着沿河流域的居民富裕吉祥。因为这条养育过古代女真文明和现代阿城文化的“黄金河”,曾是满清贡品珍珠——“东珠”的主产地,金源文化的诞生地。
此后,在60、70后人的眼里,这些河流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河水越来越臭,鱼儿渐渐绝迹了,没有了食物的水鸟也陆续离开了这里。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三沟一河”已经彻底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垃圾河,马家沟河上再也见不到水禽了。“不要说鸟了,人在河边走时都熏得脑袋疼。”居于河边的薛先生说。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这些城市内河渐渐变成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通道。后来这条河由于没人管,53个污水口直接向这条河里注入大量污水,河边家养的母鸭都因为这些污染一点点儿变成了叫声沙哑、不会下蛋的公鸭子。
比起马家沟的垃圾河,信义沟的污染情况更为严重。在信义沟上游河道的两岸基本都是居民区,但河边经常垃圾成堆,污水气味难闻,每逢遇到大雨,两岸居民经常受淹。
而阿什河则在地方经济迅猛发展、片面追求GDP的情况下,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内,一度使劣Ⅴ类水体的比率达到100%。
因此,“三沟一河”的污水夜以继日地流入松花江,转移到沿河地下水和市郊农田里。而这些水浇出的农田蔬菜看似长势良好,却不知蔬菜根部当中残留的一些金属元素,如铅、铜等对人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牡丹江的“三溪一河”也未能逃脱厄运,这四条河流本来有着美丽的名字——金龙溪、银龙溪、青龙溪、北安河,不过后来都转变成一个共同的名字——“龙须沟”。
曾经的“三溪一河”,河水臭气熏天,每到夏天,恶臭难挡,逼得周边居民长期不敢开窗。当遇到枯水期,距河道20米开外就能闻到一股恶臭,站在河道边,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面上漂浮的垃圾,有些已经於结,当地人只要有条件,都想尽快逃离这些河流。
坐落于松花江下游的北方水城佳木斯市,纵贯城市的3条内河——音达木河、王三五河、英格吐河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10年前记者在佳木斯市采访时了解到,英格吐河两岸臭味扑鼻,令人作呕。大坝上被开垦成菜地,河道内成了垃圾大全,除了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垃圾外,还有猪内脏和猫狗的尸体,大量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河中。站在音达木桥上,往下看去就是脏兮兮的音达木河,同样流淌着污浊不堪的黑灰色河水,散发的臭味令人禁不住掩鼻。
“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臭不可耐。”这句顺口溜成了城市内河沿岸居民的无奈戏谑。
有相关资料表明,多年来,由于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工业快速发展、人口暴增,再加上城市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泄洪沟渠、河流,两岸垃圾随意倾倒,使部分城市内河及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16条内河出现不同程度的黑臭问题。
多年以来,地方政府对内河治理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早在
20年前,哈尔滨市政府曾选择重要区段对马家沟进行消淤疏浚,此后陆续进行的治理时断时续,市中心河段水质也时好时坏,有的区段铺设了水泥河底,有的区段安装了截流管线,重点区段引进清水。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马家沟水环境质量恶劣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加快,沿城市内河的多处地段已被开发为公园和住宅小区,但是水污染状况并没有得到缓解,沟水水质及两侧污染问题屡次成为市民投诉的焦点,针对周边企业污染排放的专项治理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
而在“十五”规划过后,松花江干流水质变好,逐渐出现了江鸥翔集,但锦鳞游泳美好画卷的同时,松花江支流、城市内河给家门口造成的环境污染则让城市近距离添堵。
污水沟再变清水河
黑龙江省对污染河流实行“一河一策”的做法和“河长制”的管理体系,对流域跨行政区界水质考核体系和江河水质“黄橙红”三色警戒制度
自2009年开始,黑龙江省打响了一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民生“攻坚战”,契机来自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据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省城市内河90%以上属于松花江的二级或三级支流,同时松花江被国家列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另外,哈尔滨市的“三沟一河”、牡丹江市的“三溪一河”、佳木斯市英格吐河的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也被列入了其中,并获得国家以及省级的资金支持。全省12条城市内河的治理也因此拉开了帷幕。
2010年冬天,在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度时,放在室外的水瞬间被冻成了冰块。就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哈尔滨“三沟一河”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挑灯夜战推进进度。
在冬季施工的不利条件下,工人们每天20多个小时战斗在冰天雪地之中,认真研究恶劣土质条件下管网安装方法的创新,把抢工期由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治理500多天的时间里,“三沟”已消除了黑臭、明沟排放,部分区段实现了清水流淌,“一河”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明显降低,水质也随着好转。
如今,“三沟”内河上5座污水处理厂已全部投入运行,通过清水引流,形成了50公里的阶梯式充盈丰沛、协调自然的河道形态,何家沟每天都有2万立方米洁净的松花江水从哈达屯一直流向清河湾,最终汇入松花江。
因此,“三沟”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达到了景观用水标准。有相关数据显示,“三沟”共建成生态河道42公里,清淤拓宽河道62公里,新增广场面积近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00万平方米,累计种植乔木近40余万株。3条困扰市民生活的污水沟俨然变成了清水河。
与此同时,牡丹江市的“三溪一河”治理重点突出了对水体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水面枯竭、生态效能降低、对景观打造产生限制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通过河道治理等多个工程及生态措施,改善市区水环境。
除此之外,在北安河治理结合“十一五”牡丹江水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研究内容中,对污染的河水进行了水利疏浚,消除了底泥带来的内源污染,走出了长期劣Ⅴ类水体的尴尬。全市56家餐饮、洗浴、医疗、大专院校等排污单位并入市政管网,牡丹江市环境监察质对取缔整合银龙溪、青龙溪上游沿岸21家污染企业,沿岸建成了简约、实用、便民的带状公园,昔日的“龙须沟”又变回了原来的容貌。
而佳木斯在治理“黑臭河”时以水为媒,以做好“活水进城”和“流水经济”为主题,市政府围绕北方水城建设,在沿河两岸根据不同的地块组织主题空间,分别布置了大学城生态湖区、水上俱乐部、水上家园、垂钓乐园等景区;沿河两岸,将建成供人们娱乐休闲的河区公园,形成一道城市亮丽的景观带。
如今的英格吐河、王三五河完成沿河两岸15处排水管道和若干明沟的排水截流,清运垃圾约42万立方米,整理土地5.8万平方米,回填土方约20万立方米。
有关数据显示,这些城市内河的治理,不仅让周边百姓受益,对下游汇入水体也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2014年,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比2009年提高25%。牡丹江“三溪一河”工程使牡丹江的25公里江段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与此同时,哈尔滨“三沟”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沿岸的群力、哈西、哈南等新区全部实现了雨污分流,完善了城市地区排水体系,增强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造后的何家沟泄洪能力达到114m3/s,2012年“布拉万”台风带来了60年不遇的强风暴雨,何家沟沿线居民无一户受淹。
另外,牡丹江在治理“三溪一河”时,通过实施河道清淤、生态护坡、混凝土护坡等工程,将防洪标准提高到了50年一遇,彻底根治了城区洪涝危害。
因此,在城市内河的治理上,黑龙江省环保部门提出强化地方政府治污主体责任,在松花江流域的安邦河、呼兰河、鹤立河等9条重点支流实行“一河一策”的做法和“河长制”的管理体系,对流域跨行政区界水质考核体系和江河水质“黄橙红”三色警戒制度。
另外,黑龙江省环境监察总队连续多年开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格查处涉水的环境违法企业,对环境违法企业实施查封扣押、限产停产、按日计罚等措施,情节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有力地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创建城市内河新标准
治理“黑臭河”要长期坚持自然、生态、环保的基本理念,并创新生态技术,使河道逐渐进入一种自然常态化的“驯化”阶段
自2015年入夏以来,居住在哈尔滨市何家沟附近的居民惊喜地发现,成群的江鸥成了他们的好邻居。这些江鸥时而飞翔,时而浮在水面嬉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起先能看到几只江鸥在河里觅食,随后,前来觅食的江鸥越来越多,最近能看见多达200只左右。”住在何家沟埃德蒙顿路附近的张大爷告诉记者,“原来这里人口稠密,工厂与居民区混杂,生活环境非常差,现在改造后自己又搬回来了。”
另外,居住在牡丹江市“三溪一河”周边的市民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幸福,他们眼看着过去又脏又臭的“龙须沟”在挖掘机轰鸣声中得到了改造,昔日的臭水沟华丽变身,成为了可休闲、可娱乐、可观赏的旅游胜地。
“污水地下走、清水河中流、漫道林中过、两岸绿成荫”,不仅让部分城市沿岸居民告别了臭气熏人的生活,更令人周边群众欣喜的是,城市内河沿线房产价格也得到大幅提升。
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名单中,哈尔滨市何家沟综合整治工程荣列榜单,这个奖项是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
除此之外,何家沟水环境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从规划到实施,处处体现着自然、生态、环保的基本理念。记者看到,在有挡水坝的水流处,则采用了雷诺护垫,这样做有利于水质净化,既保护了河道不被河水冲坏,又保护了河道的生态,水生植物可以自由生长,还有利于地下水循环及防止周边土壤的水土流失。持续下去,河道将逐渐进入一种自然常态化的“驯化”阶段。
同时,通过实施两岸大尺度绿化,着力打造良好水土涵养环境;两岸景观建设依托自然地势,以绿化为主,形成岸上岸下水木交融、层次分明、绿色生态、亲水休闲的绿色景观廊道,有效提升了沿河空间的人居环境品质。
另外,针对哈尔滨市地处高寒地区的实际情况,还采取了一系列工艺和措施,有效解决了冬季施工难题,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
城市内河治理仍需任重道远
黑龙江省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治理河道,加强监管,公开信息,巩固整治成效,实现近水清澈、亲水安全的目标
城市内河的治理仅仅是刚刚开始。这些年,马家沟河岸边绿色遍野,两岸越来越美,但也有些遗憾的是部分河段的河水还是很脏,人们随意在岸坡上倒垃圾,环境破坏的现象还是很常见。
城市内河水质目前仍然存在很大问题是许多地方治水没有截污,而治水主要是治理两边绿化、硬化,河道虽然漂亮,水还是不干净,这是治水上一个很大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是政绩考核不够完善。
有环保专家指出,城市内河的治理今后将更复杂,需要更多的合力和更大的投入。对于松花江来说,主干流的水质已经逐年转好,其支流阿什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已初见成效,今后的重心应该放在二、三级支流和城市内河上,每一条流过城市和乡村的支流如今都相当于一个污染源。这些区域的综合整治对于整体水质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哈尔滨市马家沟缺水断流干涸的情况,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表示,城市内河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一定要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采取政府扶持、土地收储、市场运作等办法,想方设法将活水引入马家沟,发挥净化美化城市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如今,省委书记的要求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表示,“三沟一河”的综合治理将作为哈尔滨市“中兴”的重点工程,要与新农村建设、撤乡并村、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整治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狠抓落实,重点把三沟一河沿岸打造成哈尔滨市森林绿化的样板。
经过几年的治理,黑龙江省省辖城市建成区内河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内河环境明显改观,良好水生态宜居环境基本形成。
在未来的几年里,黑龙江省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合理规划,继续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清水入河等措施,加大对全省城关镇及重点建制镇以上的内河水体治理力度。
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内河管理体制、加强排污企业监管、加强黑臭水体信息批露、信息公开等方式,落实工作责任,巩固整治成果。力争到2015年年底前,省辖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县级市完成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城关镇及重点建制镇开展黑臭水体排查。
预计到2017年,省内所有内河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实现近水清澈、亲水安全的目标。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