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治理“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首当其冲。湖州市委、市政府把清“三河”作为推进“五水共治”的重要抓手,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8月底,湖州市市级“河长”河道53个监测断面中,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2.5%,较去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全市市控以上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Ⅴ类标准以上,提前实现“确保消灭市控劣Ⅴ类水质断面、力争消灭市控Ⅴ类水质断面”的水质提升目标。
“一河一策”开处方,建成截污管网535公里
为摸清家底,湖州市组织县区、镇、村对全市范围内的7373条共9380公里河道开展地毯式排查。在2014年排查并整治完成226条共245.2公里垃圾河、255条共254.7公里黑臭河的基础上,2015年,湖州市继续加大力度,排查出需整治提升的黑臭河76条共62.3公里。
对排查出的垃圾河、黑臭河,湖州市认真查找“病灶”,确保 “一河一策,做到该封堵的封堵、该关停的关停、该改造的改造。通过岸上截污、河道清淤轮疏、打通断头河、生态修复等措施,真正让河水连起来、活起来、秀起来。
水体污染的根源在岸上,湖州市坚持水岸同步、标本兼治,治理与修复并举,确保河道“洁化、净化、美化”。针对“三河”中沉船等障碍物多、涉水违章建筑多、河岸垃圾成堆这三大突出问题,湖州市开展集中治理,共清理打捞沉船1.8万只,拆除违章建筑21.6万平方米,清理非法渔具2230套,清理垃圾、水草50.7万吨。
2014年以来,湖州市共建成截污管网535公里,完成352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达16万家。关停拆除生猪养殖场6344家,整治377家,生猪存栏量由2012年的125万头下降到55万头。整治疏浚河道1135.8公里,清淤365.7万立方米,打通断头河149条。
同时,湖州市积极探索治理成本低、效果好的水环境治理技术,综合运用生态浮岛、人工湿地开展水体内部修复。推广生态护岸,保持河道的自然风貌。2014年以来,全市共绿化河道582.73公里。
用无人机抽查河道保洁状况,建立义务护河队
为巩固“三河”治理成效,湖州市相继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一套责任清晰、资金保障、队伍落实的管理机制,实现了“河长”、保洁和监管3个全覆盖。
“河长”是河道治理的总指挥,湖州市建立了市、县区、镇、村4级“河长”管理网络。湖州市对全市7373条河道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各部门、各县区的保洁区域,不断深化市场化保洁、专业队伍保洁、保洁纳入美丽乡村管理、环卫一体化保洁这4种模式,实现保洁全覆盖。
同时,湖州市注重传统手段和科技手段相结合。在每月不少于1次对河道保洁明察暗访的同时,创新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每月飞行100公里抽查河道保洁状况,快捷有效地监控河道现状,实现大范围、全覆盖监管。
湖州市牢固树立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理念,建立义务护河队、环保志愿者队伍等,组织“寻找不可游泳的河”、“吾水吾知”图片巡回展等活动,带动全社会参与“五水共治”,构建人人争当民间“河长”的良好氛围。
湖州市专门设计并推广了“家庭护水公约”,将护水的要求纳入乡规民约,并同步制定奖惩措施,激励群众自觉清扫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实现互督互促、共管共建。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群众互动,创建了“护水E站”、“五水共治”等微信公众平台,搭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