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近日,《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获市政府批复,杭州将努力建成大海绵格局丰富、小海绵设施高效、江南水网特色突出的海绵城市。到2020年,25%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40年,城市建成区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雨水丰沛,水系密布,是杭州建海绵城市天然优势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有着自身的优势,包括:完整的立体生态格局,丰沛的雨水资源,密布的河网水系,还有“五水共治”打下的基础。
优势1 完整的立体生态格局
杭州具有山水田林的形胜之美,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两址”更使杭州增添自然韵味和人文内涵。
优势2 丰沛的雨水资源
杭州处于全国多水和丰水带,水资源相对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553.8毫米。2015年杭州市区的水资源总量为61.1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8.68亿立方米。
优势3 密布的河网水系
杭州市地跨钱塘江、太湖两大流域,分属钱塘江-富春江、运河、东苕溪、主城区内河湖、浦阳江、沙地人工河网、萧绍运河水系等七大水系。
拥有大小河流2000余条,有钱塘江、东苕溪、京杭运河、西湖等水系。
优势4 “五水共治” 打下的基础
早在2013年,浙江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杭州全市基本消灭“垃圾河、黑河和臭河”;乡镇级以上河道实现河长、河道警长全覆盖。
海绵城市规划覆盖9城区,2040年全面达到建设要求
杭州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范围,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富阳九区,总面积4876平方千米。
杭州将要努力建成大海绵格局丰富、小海绵设施高效、江南水网特色突出的海绵城市。到2020年,25%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40年,城市建成区全面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保护空间和建设空间分别将划分为:海绵城市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建设改善区和建设示范区,分别予以管控。
海绵城市生态保护区:该区域是城市周边的原有大生态系统,应充分发挥其自然水文作用,通过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修复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和水体滞纳区,保护缓坡地、林地、田地、园地、草地等延缓、滞纳、净化雨水的重要缓冲空间,维持并实现城市周边生态空间的海绵性。海绵城市生态保护区面积约为3233平方千米,占市区面积的66%。
海绵城市生态修复区:该区域是海绵城市建设空间边界外的现状建成区,包括郊区的城镇、乡村和乡镇工业,这些地区零散地分布于生态基质中,是城市周边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应通过生态手段,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海绵城市生态修复区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占市区面积的8%。
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区:该区域是海绵城市建设空间边界内的现状建成区,包括已经建成的旧城、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应通过各类工程改造手段恢复地区一部分雨水渗透、储存、调节能力,尽可能减少对城市总径流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区面积约为735平方千米,占市区面积的15%。
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该区域是海绵城市建设空间边界内未来重点开发新建的区域,现状为耕地、林地、低丘缓坡等生态空间,应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开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各级规划及建设应落实海绵城市相关要求,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措施,任何新建项目须配套建设雨水低影响开发设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面积约为539平方千米,占市区面积的11%。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