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13日举行了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在会上发布了2014年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本报今日特刊登新闻发布会实录,以飨读者。
中国日报记者:首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有余,各方的评价很多,请介绍一下目前这个防治计划的进展情况。第二,“大气十条”中设定了2017年的目标,但是过去一年,有些城市其实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也有一些媒体和专家提到说,其实很难或者有些城市不能达到2017年“大气十条”最终设定的这个目标,您怎么看?
翟青:非常感谢。首先,我想感谢各位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大气十条”已经发布一年多了。一年多来,在各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以第一批实施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为例,一共有3组数字。
第一组数字,74个城市2014年PM2.5的年均浓度有所下降,平均下降11.1%。其中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下降了12.3%,长三角下降了10.4%,珠三角下降了10.6%。
第二组数字,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有所增加,平均增加了5.5个百分点,其中三大重点区域均增加了5.3个百分点。
第三组数字,重污染天数有所下降。74个城市重度及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下降18.7%,长三角下降51.8%,应该说这两个区域的下降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在珠三角区域,没有出现严重污染天气。
应该说“大气十条”的实施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与各地方、各部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部门层面,国务院确定的22项配套政策,去年出台了19项,在座的发改委、住建等各部门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地方也一样,特别是三大重点区域的11个省(区、市),大家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情。包括甘肃兰州,我去年这个时候给大家介绍了兰州的经验,包括山西太原的经验,这些地方的工作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京津冀、长三角两个协作机制,去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圆满完成了APEC会议、南京青奥会、南京国家公祭日的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各地方、各部门的工作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在看到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74个城市中,2014年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8个城市,虽然比2013年增加了5个城市,有所进步,但是水平还是太低了。京津冀仍然是污染最重的区域之一。从初步掌握的情况看,还有一些非重点省份PM10浓度不降反升,下一步我们还要去考核。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地方省里重视了,但是并没有把压力层层传导到市、县,说明重视还是不够。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会采取进一步措施去研究处理。
利用这次机会,我还想跟大家讨论3个问题:第一,不能过度强调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影响问题。我最近看到一些资料和报道,有些污染比较重的城市,在分析污染重的原因时,首先是说受到其他城市的影响,有些说超过30%,有些说超过40%,有些甚至说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的污染是从别的城市过来的。对这个问题,我想说,相互之间的影响是有的,有些地方甚至是比较严重的。但是,在现在这个阶段,决不能过分地强调相互之间的影响,决不能把污染重的责任推给其他的城市。如果过分地强调相互之间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到我们扎扎实实地去抓各项措施的落实,这个问题我想各地还是要重视的。
第二,对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工作,各地还是要重视。重污染天气危害极大,老百姓对这方面的意见很大。包括我们自己,如果连续多天污染严重,我们也很难受。而且,这些天气对完成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任务也有很大影响。大家知道,一个严重污染天气,需要几十个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才能消化掉。所以,各地对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工作一定要重视,一旦发现有问题,尤其是在冬季,要立即采取措施,启动响应,想尽办法要把排放减下来。
第三,对大气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我最近看到一些报道,去年有一些地方讲要大干多少天,退出“黑名单”。社会也有一些议论,认为大气治理见效速度太慢,成效不明显。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大家这种急于求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还是要有深刻的认识。是什么原因呢?还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太大了,而这和我们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过分着急,一定会影响到我们落实相应措施,而且还容易走偏了,造成弄虚作假、数字造假等,还会产生一些其他问题。同时,我们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能说一时半会儿变不了我就不去作为,那也是不行的。这几个问题我们都要处理好。
彭博新闻社记者:上个月,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比较强硬的言论,说目前北京工作的重点是污染防治,而且目前来看,北京也不是一个宜居城市。您对王市长的这番言论有何评论?
翟青:北京市的污染治理工作,大家的关心程度更高。关于去年的工作,在不久前北京市召开的“两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把相关情况讲得很清楚了。去年,北京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改造燃煤锅炉6595蒸吨,压减燃煤280万吨,淘汰老旧车48万辆,基本淘汰黄标车,退出企业390多家,立案查处2900多个环境违法案件,罚款1.05亿元。当然,北京市的工作潜力还是很大的。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会做得更好。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环境保护部近几年公布了一系列的总量减排数据。我们从数据上看,完成的情况还不错,但是有专家认为,近几年的空气质量还是呈下降的趋势,包括老百姓的感受,也并没有觉得空气质量有很大的改善。我们想问一下,总量减排的量和空气质量的质的差别怎么理解?另外,由于水环境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大家像期待“大气十条”一样期待“水十条”,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下一步关于水污染方面有哪些新政?谢谢。
翟青:记者同志的问题提得非常好。
“十一五”以来,总量减排的数字大家说不错,每年几个点,看起来很好。现在的问题是,总量减排数据往下走但环境质量没有好起来,社会上对此的议论还是比较多的。
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讲。首先,总量减排作为一项制度,这些年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别是在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我这里有几组数据:一是污水处理能力,“十一五”初期污水日处理能力是5200万吨,现在是1.7亿吨。还有火电行业的脱硫脱硝,脱硫能力从“十一五”起步时的少数火电机组有设施,现在已达到8亿千瓦,安装率达到95%。火电机组脱硝是“十二五”开始的,在电价等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撑下,现在已经达到6.9亿千瓦,占比达到82%。还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环保基础设施也上得很快。如果这些行业在这些年没有上这些设施,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将会更加糟糕。所以说,作为一项污染防治的制度,总量减排对于有效遏制环境质量恶化功不可没。
但是,刚才记者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太大,远超出环境容量。无论是水还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都在2000万吨以上,“十一五”以来总量下降的几个百分点,难以带动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根据专家测算,大体上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降30%~50%,我们的环境质量才会有明显的变化。去年APEC会议,大家都感受到了好的天气,总书记讲“APEC蓝”,那个时候主要污染物削减了50%以上,大家才感受到了这种蓝天白云。
二是总量控制范围不够。只有几项污染物,“十一五”是两项,“十二五”是4项,这是我们现有的能力决定的。对大气影响比较大的烟尘、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还没有纳入总量控制范围。水也一样,控制了COD、氨氮,但是总磷、总氮等相关污染物还没有放进去。因此,我们控制的范围还是有限的,这跟我们的能力和基础是有关系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在“十三五”的工作安排中,总量减排作为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的一项制度,还是会继续坚持下去,当然,相关的机制和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同时,“十三五”将会把环境质量改善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总任务来抓,力争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统筹安排总量减排工作部署,努力让大家感受到总量减排和质量是有关系的,我们正在做这项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水污染治理的。我记得去年大家就问过水的问题,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们正在编制“水十条”,也就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现在,我告诉大家,“水十条”已经进入报批程序,很快会出来,出台以后我们再就重点内容、工作思路以及具体措施向大家做专门介绍。
本文来自《中国环境报》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