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是基础,联合治理才是根本。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的实践,为省际间进一步深化流域协同治理提供了样板和示范。
“近期太湖水文、气象条件利于蓝藻水华聚集,请注意防范。”
浙江省湖州市近日收到江苏省无锡市发来的监测信息后,立即与无锡联动,开展防治工作,确保太湖水清湖美。
图为打捞船和加压控藻船在长兴港拦截坝处作业。
快速反应、综合联动,实施水岸同治
“遥感影像显示:在云层未覆盖的湖区内,太湖蓝藻主要集聚在湖区西部沿岸、南部沿岸和湖心区等水域。”在联动防治中,湖州市治水办(河长办)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集合湖州市级监测站点数据,对本市太湖蓝藻发展态势做了综合研判,并部署防范治理工作。
目前,湖州市已派出打捞保洁船,对蓝藻出现聚集并可能大面积繁殖的湖区提前开展打捞。湖州吴兴、长兴等相关区(县)则增设修复太湖沿岸蓝藻拦截坝,严防湖水倒灌,污染影响城市内河。
防治及时,措施有效,湖州的蓝藻防治攻坚战持续已久。2007年,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更是让湖州防治蓝藻的脚步越走越快。
从那时起,湖州共设了太湖蓝藻预警监测断面12个,包括7个入湖口、3个饮用水水源地和两个预警断面,监测项目为流向、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叶绿素a、藻类颗粒数等10项。并且建立了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在监测与防治实时联动的基础上,通过拦截与打捞相配套、机械与人工打捞相结合、打捞与运输处理相衔接,做到蓝藻拦截范围全域化、打捞区域全覆盖,确保不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不发生蓝藻恶臭,不发生影响饮用水安全的水环境事故。
同时,湖州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了金属表面处理行业、“散乱污”企业等行业企业整治,实施了工业集聚区、生活小区、乡镇街道 “零直排”工作,完成了市域范围温室龟鳖养殖“全域清零”等,从岸上掐住污染源头,减少排入太湖的污染,防止湖水富营养化,消除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温床。
“现在太湖湖水和以前比好多了,几乎看不到蓝藻大面积出现。不仅水清了,湖岸也越来越漂亮,村里的人会经常过来走走坐坐。”一位久居太湖边的村民乐呵呵地说。
搭共享平台、建协作机制,开展联合共治
回忆起以前,湖州市治水办(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周峻感慨万千。“蓝藻繁殖是指数级的,一粒蓝藻细胞24小时内就能分裂生长出1024个。第一时间掌握监测数据,越早发现蓝藻聚集点,对后期防治就越有利。”周峻说,以前浙江、江苏设置在太湖沿岸的监测站点均较少,往往要等到太湖北侧蓝藻蔓延“兵临城下”时,才能紧急开展应对。
后来,虽然浙江、江苏两地在太湖沿岸设置了几百个监测站点,实时对湖区的水文、气象以及蓝藻繁殖情况进行监测,但监测数据缺乏有效共享,导致各自为阵,效率不高。
不久前,随着上海、江苏、浙江联合签署《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备忘录》,让沿岸各地在太湖水污染防治的信息共享上携手下出了“先手棋”。
“信息共享是基础,联合治理才是根本。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的实践,为省际间进一步深化流域协同治理提供了样板和示范。”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太湖流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事关系复杂,出入湖的河流众多,水流交换频繁,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需求大。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水环境问题,需要沿岸各省、市打破行政藩篱,携手开展治理。
为此,浙江、江苏两省间建立起了太湖湖长协商协作机制。“跨省湖长协商协作机制不改变两省已建立的湖长制、河长制体系和各部门职责分工。机制设3位召集人,分别由浙江、江苏省级太湖湖长和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主要负责人担任。机制成员包括环太湖省、市各级湖长,主要出入太湖河流的县(市、区)河长,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和相关省市河长办人员。”这位负责人说。
组建组织机构后,太湖湖长协商协作机制还通过协作会议、联合巡湖、专题协商等多种灵活形式,协调解决太湖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太湖流域的综治、管理、保护,为加强长三角区域在生态环保上更深层次的协调合作,提供了平台。
今年上半年,在浙江、江苏两省合作同步推动下,太湖沿岸一批存在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的违法违规项目得到了全面整治、清理。湖州、无锡间市、县级河湖长交流频繁,通过联合巡河查找问题,共同召集、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治理省际间的沉疴顽疾。
下一步,浙江、江苏还将在太湖流域生态修复、强化数据应用、推进联防联控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来源:中国环境报)
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上海欧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上海欧保环境登载此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公司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