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业发展极为迅速,在淡水水产养殖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据《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记载,2018年中国内陆养殖面积达7189.52万hm2,养殖产量为2959.84万吨,其中池塘养殖产量在整个内陆养殖产量中占比60%。
不过,当前养殖形式大多是散户连片式养殖,这种方式存在养殖模式粗放、养殖密度过高的问题。这带来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使得养殖池塘内部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导致养殖对象疾病频繁发生;另一方面,大量剩余的饵料以及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天然水域,使得养殖区周边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
如何净化池塘养殖尾水、改良养殖环境,已经成为养殖生态和环境研究的热门话题,养殖尾水的生态化处理更是迫在眉睫。目前,针对养殖尾水处理的方法主要包含:
1)物理净化法:如机械过滤、泡沫分离、膜分离、曝气挥发分解等;
2)化学净化法:像臭氧氧化、使用絮凝剂等;
3)生物净化法:例如水生动植物、微藻同化等。
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工业循环水养殖方面。例如,采用水力筛网+连续流砂滤池+沸石吸附+活性炭吸附工艺来处理某对虾人工繁育基地的生产废水,取得了显著的净化效果,能够实现达标排放。然而,对于传统分散的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实际的应用推广过程中,均存在以下难题:
1)单一的处理方法效果存在局限性;
2)部分处理技术存在一次性建设投入过高或者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
3)后续的维护运行成本过高;
4)未能依据不同养殖品种实际的水质污染状况进行分类处理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相关技术的应用,进而阻碍了我国不同地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全面开展的进程。
针对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的污染特点,一种针对不同养殖品种尾水污染程度的促沉沉淀池+再生滤坝+曝气池+再生滤坝+生态净化池组合工艺,简称为“改进型三池两坝”。
该处理工艺将物理沉淀、填料过滤、曝气氧化、生物同化等功能集于一体,通过对养殖区沟渠或者边角池塘进行适当改造,在投入最低的情况下,实现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或者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