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专项子课题:河道治理,治河不在一时更在长久
现在的九山外河与2005年时相比,九山外河治理后,水质有很大的变化。
▲ 2013年经过治理后九山外河,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 2003年未经治理的九山外河,水体黑臭
河道治理了一次又一次,这一次老百姓总算看到了九山外河的改变。而这种喜人的变化,保持了快两年。
九山外河是温州老城环城河的一段,也是标注着老城记忆的河段。原来九山外河周边环境很好,夏天开满了白玉瓯儿,漂着淡淡香气。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九山外河渐渐变脏、变浊,她看见过偷偷倒泥浆的船,也看到打捞泥浆和淤泥的船。人们一次又一次想把这条河从污染里救出来,但河水却从浅绿、灰绿到浓灰,夏天飘来的不再是幽香,而是阵阵恶臭。
如今明显的改变,居民将其归功于河里的生物浮岛和造流曝气机。最初,看着九山外河直冒泡泡,居民还担心又来了新的污染。没想到,这一场场的“泡泡澡”,还有九山外河两侧那些托着美人蕉、睡莲、狐尾藻的浮岛,竟是九山外河变清的“功臣”。能保持,便意味着要告别治了又治的进行时态,向治水完成时转变,现在隔2天就有船过来把河里的垃圾捞走。
治水手札
告别“一劳永逸”思维定式
面对污染的河道,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除黑除臭,什么时候变清变澈?
为了这一目标,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部门,治水的真金白银没少投入,但回过头看实践,有些河道整治成效却并不显著。
▲ 生态浮岛,在九山外河治理中的应用
该浮岛是鹿城区今年实施的九山外河、山下河西段国家水专项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工程总造价540万元。一百个宽
九山外河中,一台造流曝气机正在工作,产生涌泉般的水流像“趵突泉”,给河面增添了几分生气。这种造流曝气机工作时能给河水充氧,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浓度,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以改善水质。在长约1公里的九山外河,共有20套造流曝气机,每天工作8小时。此外,外河道里还种植了旱伞草、美人蕉等挺水植物,以及睡莲等浮水植物,共同组成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
▲ 造流曝气机、生态浮岛,在九山外河中的结合使用
九山外河生态净化修复工程于2011年8月启动,目前已基本消除了河道黑臭现象,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COD(化学需氧量)指标从2011年的每升100毫克降到了30毫克以下。
▲ 九山外河项目验收-成员合影
由华东师范大学主持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城市黑臭河道外源阻断、工程修复与原位多级生态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浙江省温州市通过验收。课题验收会由住建部水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组织。验收专家组以及住建部、浙江省住建厅、温州市温瑞塘河管委会等部门领导和课题组研究人员30多人考察了温州市九山外河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课题负责人黄民生教授做课题工作汇报,并播放了示范工程视频。验收专家组认为:课题组织管理严谨、队伍稳定,在关键技术研、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工程建设和运行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并达到了课题目标和考核指标的要求,对主题和项目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专家组一致同意该河道治理课题通过验收。
▲ 九山外河项目验收-现场考察
看黑臭河垃圾河道治理名单,市民不难发现,某些曾经作为治理典范的河道,如今又摇身上榜。比如市区双井头河,早在2003年就因生物修复曾作为典范进行表彰,但是当年完成人工重建良性水生态系统的河道,最终又被“黑”了。
如此治了又治,问题出在哪里?
九山外河生态修复成果的保持,给我们一种新的启示:不能再抱着一劳永逸的思维来治水,而要以“完成进行时”来继续努力,否则将可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治理后再污染”的老路子。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