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为整治中小河道,今年上海已制定了一揽子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整治中小河道各项措施都在大力推进中,今年首批471条河道水利工程完成率已超90%,对第二、三批“702+691”条黑臭河道整治的开工率已超过了80%,整治进程与效果均好于预期。
编“天罗地网”
对全市水体排查摸底
在申城中小河道的综合整治中,有关部门群策群力,编织一张“天罗地网”。
“上海河道规模虽然不大,但不少是百余米的‘断头浜’,甚至是‘掐头去尾’的一潭死水,目标隐蔽,客观上为调查制造了障碍,因此排查和摸底工作量巨大。”上海市测绘院第三分院副院长杨常红说,“为方便疑似黑臭水体实地核查,我们自主研发了《上海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采集系统》,包括移动端APP,PC端检查工具和PC端格式转换与批量输出工具。”
据介绍,上海市测绘院采用国情普查数据作为水体提取的基础导向信息,然后利用近红外波段对水体反射的敏感性进行解译,并辅助以人工干预,得到全市水体准确范围,“上海市水体污染,外观上主要有三项指标,即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漂浮的垃圾、污水这三类,如果从光谱信息中识别以上三类情况,则分别需要从叶绿素含量、地物分类、水体浊度三方面考虑。针对以上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植被指数测定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区域平整度及边缘提取确定垃圾等漂浮物、通过水体对近红外光谱吸收率来测定水体的浊度,以上三个方法综合,基本可以判断出水体污染情况。”
“既要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上海市测绘院副院长顾建祥表示,目前上海市水务局与上海市测绘院已经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合作开展本市水环境地理国情专项监测,将“河湖水面率监测”纳入本市地理信息国情监测的专题要素,建立“上海市水域管理数据库”。同时还将利用无人机技术、多光谱遥感技术以及数字地面模型技术(DSM),共同开展黑臭河道的动态识别,疑似违法河道占用监测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动态管理机制。
提出长效管理标准
避免“反复治”“治反复”
为避免河道整治陷入“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做好整治后河道水环境的巩固和提升工作,上海各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虹口水资源较为丰富,除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外,还有7条段内河流总长约22.6公里,河道面积约0.9平方公里。其中,江湾市河、南泗塘因2015年公众评价黑臭,且水质参考指标不合格,被列入住建部考核的全市56条段建成区黑臭水体。
“自去年底全面启动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以来,经过半年的积极整治,虹口治水已初见成效。江湾市河、南泗塘的治水工程已全部完工。”据虹口区建管委副主任陈新介绍,虹口区目前正加紧实施虹口港防汛墙综合改造和滨水步道贯通工程,并以江湾市河为样板,研究制定河岸生态景观综合改造提升方案。
据悉,上海市水务局今年会同相关单位,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既对当前全市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提出指导规程,又对长效管理提出标准,还对整治后河道管理的实施主体、巡查周期、问题处置时限等逐项进行了明确。同时,水务部门正在开展河道命名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河名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我要评论: | |
内 容: |
(内容最多500个汉字,1000个字符) |
验证码: | 看不清?! |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