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实时公开与绿色选择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军
我今天围绕环境信息公开在这些年所取得的一些进展,特别是新型的公众参与方式与大家进行探讨。
20年前,我开始从事环境教育工作。从环评法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建言献策,到一些草根环保组织和地方的环境维权,公众参与进展很快,环保组织发展迅速。现在面临的形势,使公众不但作为个体,有节水节能、绿色出行的责任,同时有监督的责任,有作为公民参与到管理决策的责任,需要更深入、有序地参与。
第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取得了重要进展
深度、有序的公众参与,需要环境信息的公开。为促进公开,我们2006年做了一个地图,将环保部门发布的数据搜集和汇总在一起,让公众更方便获取,并用量化的形式,对各地环境信息公开进行跟踪和评价。PITI指数(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已从2008年的31.06上升到2012年的42.73。
我们2014新版的PITI指数标准,邀请了环保部门和有关专家参与研讨,已趋向与国际接轨。新指数包括4个大项和9个项,主要是污染源信息的量化评价,涵盖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今年扩大到120个城市。浙江省宁波市连续5年排在第一位。
我们发现环境信息的发布,已经更趋向于系统。各省环保厅都有季报的发布,并有超过六成能够有效、连续报告。多数城市也以专栏的形式发布这样的季报,公众能够比较方便获取。浙江省环保厅的季报,不但非常连续、系统发布,而且检测项目相当完整,包括了浓度值,达标与否,一目了然。
第二,环境知情引导公众有序参与
政府的数据已经相当公开,但信息公开并不能保证环境得到有效的治理,必须要激发人的能动性。
为协助公众运用好这些信息,我们联合27家组织发起绿色选择行动。现在,已经有46家环保组织共同参与绿色选择联盟,倡导大家承诺不要将污染企业作为它的供应商,用这种模式撬动污染企业改进环境表现。而撬动杠杆就是环境信息公开,只要集合公众、媒体、政府、NGO不同方面有限的力量,就可形成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使得品牌企业首先发生转变。
我们还开发了新指数CITI,对绿色供应链进行量化评价。目前已对中外140多个品牌进行了评价和排名。在此过程中,很多企业愿把他们的一些数据信息公开出来,推进了企业的信息公开。但与此同时,依然还有很多企业不愿意去面对公众的推动。所以,环境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
第三,信息公开激发治污动力
2011年以来,雾霾严重,其背后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中国消耗着世界一半的煤炭,如果不能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我们自身无法承受,并且,就是全球也无法承受。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有一个路线图,就是让公众能了解环境质量的信息。过去的3年时间,环保部门在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今年已有190个城市发布PM2.5的6项检测值。公众表达了自己的声音,政府听取后出台了“大气十条”,这是非常强有力的措施。但如果没有后续措施跟进,恐怕执行有难度,这就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而信息公开就是一种手段。
在PITI的评价中,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得分最低。为了推动企业信息公开,去年3月,26家环保机构发出倡议,希望企业日常监管的信息和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公开,特别希望能够实时发布污染源在线检测的数据。去年7月31日,环境保护部出台企业自行检测及信息公开办法。从去年10月份以后,陆续有一些省区市开始发布,如山东和浙江的平台信息发布就非常完整。
推动实时公开有战略性的意义,有助于克服执法不严的情况,对建立区域污染源的清单,推动区域的联防联控也大有好处。
第四,政府与公众要实现良性互动
为协助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我们还开发了污染地图的手机APP,并得到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服务支持,促进了政府和企业、公众良性的互动。
通过政府信息的公开,公众通过手机对企业环境信息了解就非常便捷,并可在微博、微信上分享。截至目前,有上百家的重点污染源对其超标情况作出了回应。各地环保部门建立的微博体系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线检测通过微博分享和环保部门微博工作体系形成了一种非常良性的对接。
近年来,中国社会取得最显著的进步之一,就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不断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走在了社会的前列,而实时公开第一次使中国走到了世界的前面,让不少国际人士非常吃惊。同时,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地提升,包括公众参与不断迈向深化并写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这充分体现了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高层,都认识到其重要性,形成了一种高度的社会共识。这共识就是让企业、政府和公众在这个平台上良性互动,共同参与环保。哪怕面临艰难的环境形势,只要大家共同参与和努力,最终是能够更快克服困难的。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