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湖投入食藻虫进行水下生态修复
近来,不少前往荔湾湖公园锻炼、休闲的市民惊喜地发现,荔湾湖的水变清了,仔细看水里还有摇曳的水草,鱼儿在其间游来游去,颇有水底森林的感觉。记者了解到,原来荔湾湖从去年9月起开始实施全面升级改造、投入食藻虫进行水下生态修复,构建“食藻虫+自然优选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底栖动物+鱼虾+自然激活的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恢复湖底的生态系统,令其具备自净能力。而随着水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湖水水质还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还能给荔枝湾涌补水,改善河涌水质。
现场:湖水变好街坊心情更靓
一般而言,没有活水补充的湖泊水质通常较差,而且荔湾湖周边还有不少食肆,仍有部分污水排入湖中。此前荔湾湖主要靠珠江西航道补水,但西航道水质也不佳,根据省环保厅的监测,位于黄沙附近监测点的珠江水质为劣V类。业内人士就曾向记者感叹:“珠江水引入荔湾湖后,不用一个星期肯定发黑变臭,因为珠江是流动的,水质还好一些;而湖泊水是静止的,加上自然沉降的污染,水质更差。”
不过,有市民就发现,尽管荔枝湾涌近期因为雨水多,泄洪导致水质很差,但荔湾湖水质倒是不错,湖水不像原来那样浑浊,站在岸上甚至能看到一米多深的湖底,花船游玩的范围也被限制在荔湾湖里,坐在船上完全不会闻到腥臭味。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荔湾湖边也发现,湖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能见度很高;低头就能看到水底长着形态各异的水草,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有小鱼、大鱼在水草间游来游去。正在湖边休息的陈伯还告诉记者:“现在连蚊子都少了,来公园锻炼心情更靓了。”
如何修复:食藻虫+改良水草+食肉鱼
原来,2015年9月,荔湾区决定对荔湾湖实施全面升级改造、进行生态修复,采用“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构建“食藻虫+自然优选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底栖动物+鱼虾+自然激活的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恢复湖底的生态系统,令其具备自净能力。
实际上,这一生态修复技术中最关键的就是“一虫一草”。所谓的食藻虫,是一种经过驯化改良的可控蓝藻的大型枝角类浮游动物,相比自然种而言,经过人工改良的食藻虫体型更大一些,但也只有4~6毫米,肉眼不太容易发现,但已经大量存在于荔湾湖中。专家告诉记者,这些食藻虫是以水体中的蓝绿藻、有机污染物等为主要食物来源,可以说是专门吃脏东西的,每天可吞食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藻类和有机颗粒,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的生长创造绝佳条件。而且,这些食藻虫本身又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会被鱼、虾等吃掉,迅速形成良性生态链。
而水底草类的种类就更加多样,一种像韭菜状的是苦草,还有一种个头较大的被称为狐尾藻。广州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本次荔湾湖水下生态修复,其副总经理尹和桂告诉记者:“这些水草都是经过改良的,解决季节性难题,不开花、不结籽,四季常绿,水下生存能力极强。不同的季节水草的优势种群也不尽相同,但都能发挥沉水治污植物的光合作用,其产氧能力是陆生植物的5~14倍,高效吸收、转化氮磷等水中污染物。”
尹和桂还告诉记者,生态链的构建过程中,对鱼虾螺贝的投入也很有讲究,“尤其是鱼类,以景观鱼和肉食性鱼类为主。景观鱼是为了提高景观功能,肉食性鱼类则是控制野杂鱼,防止其危害水草,让生态系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未来湖水进一步改善后,还可以进行生态养殖,这样优良的水质养出来的鱼才是真正生态呢。”
业内专家:末端处理宜 采用生态修复
近年来,治水过程中的生态修复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就非常推崇微生物技术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对黑臭河涌的治理,一是要以流域为单元系统治理,岸上污染要从源头上减少,在控制工业、生活、农业三种污染源的同时,污水管网的覆盖率、接管率要提高,污水处理厂要提标改造。二是过程阻断,产生污染的水循环都属于人类活动社会水循环,要截断其流入自然水循环的过程。
最后才是末端处理。王浩认为,现在治水不再是清理淤泥、种草种树,新一代方法是微生物技术,珠江和整个中国南方,水体中有100多种有用的微生物,专吃总磷、总氮、COD和氨氮等污染物,用纳米技术,把一些特定的工具酶撒到水里,令微生物活性大增、拼命繁殖。这些微生物吃这些脏东西的同时,产生三个效应:其一,水面可见度从2~3厘米,增加到1.5米~2米,透明度增加;水里光合作用增强,水草大量繁殖,进一步吃总磷、总氮;其二,释放大量溶解氧,远远超过10,鱼类、钉螺、浮游生物等增加20%,水生生态系统的动物系统建立起来;其三,吃底坭上的脏东西,所谓的底坭就是细的土壤颗粒包裹厌氧细菌组成的黑色生物膜,释放硫化氢和臭气,把这层黑生物膜全吃掉,土壤颗粒就会露出本来的新鲜颜色;而且一尺厚的底坭变成半尺厚,也不用疏浚了。王浩说:“末端治理就要采用原位生态修复的方法,价格上也便宜,每平方米能控制在80元以下。而传统的底坭疏浚,每平方米要400元以上的投资。”
效果可期:
未来能为荔枝湾涌补水
实际上,荔湾湖进行生态修复的时间并不长,但效果已经显现。尹和桂指着湖边的苦草告诉记者:“苦草对水环境的要求很高,是III类水的指标性植物。”她表示,目前荔湾湖的水质基本上在III类到IV之间,能见度能达到1.5米,基本上是清澈见底。此外,随着荔湾湖周边食肆截污工程的全面完成,不再有污水排入湖中,水底生态系统在下半年会进一步稳定,湖水水质会进一步提高。
尤其令人期待的是,未来荔湾湖能为荔枝湾涌补水,相当于一个小型净水厂。尹和桂解释说:“湖底生态系统的修复相当于恢复一个人的造血功能,待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后,荔湾湖能有5%的产清能力。也就是说,荔湾湖有20万立方米的库容,每天就能产生1万立方米的清水给荔枝湾涌补水,从而帮助改善河涌水质。”
业内人士也表示,广州很多湖泊应该好好利用起来。例如,东濠涌上游有麓湖、中下游有东山湖,如果都能进行生态修复从而有生产清水的能力,这两个湖泊都能为东濠涌补水;而流花湖水质如果改善的话,同样能为驷马涌补水。对此,尹和桂也表示,治水如治病、治污先截污,水体的生态修复还是需要前期做大量的截污工作。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